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
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,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,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。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说课稿 篇1【说教材】
《静夜》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,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。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:有童话;神话;诗歌和寓言。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,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赞美呼唤人间真情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培养联想、想像的能力,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,向往真善美。 通过本诗的学习,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、爱国的情。
【说教学目标】
本文的教学目标为:
1、能力目标: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,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;学习诗的凝炼,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;学习朗读,培养对诗歌的爱好。
2、情感目标: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,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、理想、祖国的情感,陶冶自已的情操,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。
【说教学重点、难点】
本课的重点:
1、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、理想、祖国的情感。
2、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、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。
本课的难点: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,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。
【说教法】
1、明确目标,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。
2、指导朗读,重在学生体验。
3、提问探究、小组合作探究,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,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。
4、小结巩固,紧扣要点,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。
5、练习提高,文字的联想和想像,引导学生作联想、想像的训练。
6、手段及依据: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,以文本学习为主,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。
【说学法】
1、朗读感悟,感受音乐美。
2、探究内容,理解意境美。
3、探究写法,领悟情感美。
4、模仿学习,拓展思维,培养想像力,提高语言运用能力。
【说教学过程设计】
1、师生互动,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(2分钟)
我将设计动画片《聪明的一休》激情导入,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!学生的心弦被扣动,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,营造了民主、宽松、愉快的教学氛围。
2、比较引入新课(3分钟)
同学们能有节奏、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《静夜思》吗?
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《静夜思》 问:
⑴ 诗人看见了什么?(月光)
⑵ 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?(白霜、故乡)
⑶ 李白思的是什么?(故乡、亲人)
郭沫若的《静夜》与李白的《静夜思》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,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?请大家打开书,听录音。
3、指导朗读(6分钟)
⑴ 放录音,整体感知:
低沉的音乐、轻柔、舒缓的节奏,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,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。
⑵ 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,齐声朗读:
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、重音、节奏。
⑶ 学生自由朗读,组织齐朗诵。
4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(4分钟)
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。
5、赏读静夜!(20分钟)
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,提问、探究并质疑。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:
⑴ 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?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?哪些是虚写的景物?
⑵ 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,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?
⑶ 第一诗节实写,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?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!
⑷ 齐读第二诗节,看看写了哪些景物?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?
⑸ 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?
⑹ 面对茫茫的天河,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,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,孤独地对月泣珠,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,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,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?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。
⑺ 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、和平而宁静、轻柔而温馨的夜景,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,在这美好的生活中,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。
⑻ 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、分析!再次领悟文章,全班交流发言。
总结: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,叫想象。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,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,这叫联想。
6、再次指导朗读朗读:
⑴ 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,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,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,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,然后组织齐朗诵、小组内齐朗诵、男女分组朗诵。
⑵ 有感情背诵全诗: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《静夜》,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!其实呀,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 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,所以诗人艾青说道:没有想象就没有诗!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、理解生活、广度博览!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:诵读──理解──想象──回味。
7、拓展与迁移(5分钟)
阅读郭沫若的《夕暮》,回答下列问题:
⑴ 作者在这首诗里,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,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?
⑵ 任何两个词语,经过四、五个递进的联想,可以建立联系。
如:
钢笔──月亮 可以作如下联想:
钢笔──作文──题目──中秋──月亮。
再如:
大海──小狗:大海──渔家──宠物──小狗。
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:
田野──汽车;人──木星;电脑──垃圾。
8、总结:(1分钟)
英国哲学家培根说: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聪慧。的确,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,启迪我们的智慧,净化我们的.灵魂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,展开双翅,任意翱翔,去追求人生那真、善、美的理想境界!
【说板书】
静夜
想 联
象 想
现实生活
说课稿 篇2各位老师,上午好:
我代表文三嘉绿苑进 ……此处隐藏5452个字……
第二、精读,疏通文意。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。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,采取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;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。
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。
引导学生思考:1、春望,杜甫望见了什么,景物有什么特点?2、展开联想和想像,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。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。0122
第三细读,理解诗情。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。
1、知人论世。先由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的资料,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,这样做,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、交流合作的能力;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,可能呈现:历史资料——安史之乱;杜甫生平;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《月夜》《登高》等;
2、以诗解诗。理解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的言外之意,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《哀江头》作注释。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《哀王孙》《悲陈陶》《悲青坂》《哀江头》解释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的心情。
3、以诗解情,以诗句为线索,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杜甫的诗如: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
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
北极朝廷终不改,西山寇盗莫相侵。
其他文人,如:
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
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通过本环节的整合,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,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。
本环节不仅有范读、自读、领读,齐读、指名读、问答读、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,还有小组讨论,合作探究,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,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。
第四,品读,赏析诗歌。改换词语,理解诗歌。
例如:“城春草木深”,将“草木深”改为“改为“草木生”,行吗?用改换词语,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,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。师生通过比较朗读、激情朗读,品味诗歌语言特色。
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、修辞方法,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。如:对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的理解。
第五,诵读,背诵诗歌。
第三板块,归纳反思。
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。
说课稿 篇7一、说教材:
《变色龙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,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。第三单元中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》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,《装满昆虫的衣袋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、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,还需要锲而不舍、孜孜以求的精神。而《变色龙》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,端详变色龙,放回变色龙的过程。则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——观察、如何观察,并要保护大自然。这样的思路,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,于是目标明确,少走弯路。
《变色龙》全文共16个自然段,可分3段。第一至第八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,初看像个怪物。第九至第十五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,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。第十六段是第三大段,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。本课主要是介绍变色龙的特点,作者刘梦熊在介绍变色龙的外形、如何捕食、如何变色等特点时,用的方法不是说明,而是叙事,就像讲故事一样,惊险,好奇,刺激。显得生动有趣。其中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。《变色龙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,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。
二、说教学目标: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在第二部分“课程目标”第三学段中指出: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,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。”本篇课文中,作者所安排的表达顺序及运用的表达方法,很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。基于这种考虑,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:
1.知识与技能: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联系课文内容,理解课文重点地方的意思。
2.过程与方法: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。学会观察的特点。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,加深对课文的理解。
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,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和热爱。
三、说教学重点:
因为变色龙是非常奇特的动物,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。变色龙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,中国没有。在课文中也重点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。所以我把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,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。作为教学重点。
四、说教学难点:
课文以说故事形式来介绍变色龙,生动、有趣。可以作为写作借鉴,作者在叙述中,无意识地显露了自己的观察方法:“小李用手一指”(整体地看,粗略地看)、“我细细端详着”(仔细地看、有顺序地看)——“中非工人朋加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。”(听)——“变色龙如此迟钝,如何捕捉食物呢?”、“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?”(问)——“朋加抓起变色龙,先把它放在香蕉叶上……接着,又把……”(做,试)。需要学生慢慢品味。
五、说教学准备:
学生和教师对变色龙都不是很了解,而这一点又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,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,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变色龙的相关资料。但学生条件有限,教师要注意帮助收集。
六、说教学方法
1、从阅读学表达;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教材中渗透观察和写作方法,从阅读中学会表达。
2、通过通过所收集的变色龙相关的资料,特别是多媒体资料掌握变色龙外形特点等。
七、说教学过程:
1、复习导入、整体把握:在第一课时,已经学习了生字词语,简单介绍了变色龙,同学们对变色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。所以本课开始借用课后习题二直接复习导入,节省时间,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分段,是想让学生从全局角度整体把握,知道重点段落。
2、突出重点、突破难点
发现变色龙阶段:通过自己读边读边想,合作读,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去发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。
端详变色龙阶段:默读课文,说说变色龙外形、捕食、变色哪部分给他们留下深印象,并说出原因。
第二部分“我们”细细端详着变色龙。解释“端详”,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“端详”变色龙。
最后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:仔细观察,抓住其特点来写,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。
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都穿插着图片、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。来加深学生对变色龙的认识。
3、拓展文本,追求超越:最后、抓住虽然变色龙数量不多,难得一见,但我们还是把它放回去了。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放回去?其实,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,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。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。
八、说板书设计:
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,作用是多方面的。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,突破教材中的难点,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,提高逻辑思维能力,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,集中学生的注意力,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。
文档为doc格式